中學生體驗台灣可持續文化 建設更美好香港

特約

發布時間: 2023/09/29 00:00

分享:

分享:

提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大家可能很簡單想到回收、循環再用。但是在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s)」這個大課題上,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在8月下旬,和協作單位–義遊帶領一眾「全港中學生『社創.社區4.0』比賽」的冠軍得主,走入台灣,和當地的社企交流,體驗當地的文化和可持續發展風氣。

日常生活離不開飲食和購物,因此行程上安排了同學品嘗台灣的素食餐廳,到訪裸買店、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德國從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台灣分公司等,了解當地企業如何在業務營運的同時,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創新多元化素食 吸引消費者

行程中除了帶同學品嚐當地種植的有機蔬果所製成的健康料理外,同學亦一嘗當地特色素食餐廳,有感菜品非常多元化,令同學和老師也大為驚喜。真光女書院Natanakumar Mirnaali同學分享,香港的飲食以肉類為主,素食的種類相對較少,但到訪過台灣的素食餐廳後,她發現台式素食種類很多元化。聖保祿中學李詠鈿同學亦補充,以往她會覺得素食很傳統,大多是酸齋、素肉之類的,光顧的也是老一輩。「以前家人帶我去素食餐廳,食物不太吸引,但在台灣的素食餐廳有很多不同款式、創新的食品,例如將芝麻包造成冬菇形狀,看起來很吸引,讓我很想嘗一嘗。如果香港的素食餐廳也有創新的食品,應該可以吸引更多人嘗試素食。」

台灣的素食菜式多元化,例如將芝麻包造成冬菇形狀。

偶然會選擇素食的聖保祿中學彭睿歷老師亦分享,香港的素食餐廳大多以健康為賣點,亦有一些是有宗教背景,但是台灣的素食很新穎,會花很多心思去讓食物變得好吃,例如製成素食甜品,以飲茶的方式品嘗素湯,也會加入蛋奶類製品,在素食的規限比較闊,可以設計更多菜式。而在旅程之後,他更將自己的素食習慣變得更恒常。

旅程中,同學和老師有機會品嘗有機蔬果製成的健康料理和特色素食餐廳。

裸買店入屋 自備容器成習慣

裸買的概念逐漸入屋,香港除了有裸買小店之外,亦有連鎖的裸買店。旅程打破了真光女書院王彥晴同學以往對裸買店的印象。她認為收入較高的人或年輕人才會光顧裸買店,而在台灣拜訪的裸買店卻相當「入屋」:「很多顧客是區內的婦女,她們會去選購煮食等日常用到的東西,而當地賣的產品比香港賣得更便宜。我覺得推動裸買文化可以減少包裝,由源頭開始減少垃圾,做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行程到訪了裸買店Unpackaged,學生有機會和店主直接交流對話,了解其經營社企的理念。

除了裸買店之外,同學們更留意到台灣相當鼓勵自備容器、飲管外出購買手搖飲品的風氣,當地的手搖飲品店更會為自備容器的顧客提供台幣5元折扣,優惠相當吸引。真光女書院翁泳琳同學覺得自備容器和飲管的習慣很值得學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之變成習慣,實行環保也不是很困難的事。

台灣的裸買店有很多元化的產品提供,照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令裸買融入生活。

持份者參與 促可持續發展融入生活

裸買可以減少過度包裝,而在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同樣可以考慮可持續發展。在家樂福的SDGs小任務和德國從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台灣分公司的分享,亦讓同學意識到商家及消費者可以共同支持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超級市場願意將部分收入補貼農民,支持他們生產更環保、更保護瀕危動物的農作物,令我覺得要細心觀察,發掘這些有意義的產品,支持他們,令他們的付出有價值。」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黃桂瑩分享。

在SDGs小任務的過程,同學們認識到不同的可持續相關標誌。

真光女書院唐穎潤老師亦分享,平日雖然有回收的習慣,但仍然會把由塑膠或紙等物料製成的包裝直接丟棄,在旅程後,會留意包裝上是否印有可以回收的標誌,更細心處理包裝的回收。真光女書院羅曉嵐同學很欣賞當地的人很熱衷參與到環保和永續的活動當中,由社企至超市,他們很重視共同協作解決不同的社會問題,令社區變得更美好。聖保祿中學陸泳桐同學更有一個很大的得着:「環保不應該是一個口號。」她觀察到台灣在環保、回收等方面有很好的成效,背後面來是由所有持份者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宣傳支援、大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小型商店概念經營,努力營造一個容易實踐永續生態的環境。

在台灣,從連鎖超市到小店,都重視永續的價值,透過不同的方式一同與各個持份者實踐可持續發展。

反思保育方式 兼顧建築、文化、人、情

至於在保育方面,行程帶了同學參觀大稻埕和樹梅坑溪。聖保祿中學彭睿歷老師很欣賞當地人在保育大稻埕時,不單止是保育一幢建築物,更很有心地努力保留文化和人。他更反思,香港在做文化保育及活化時,除了保留建築物之外,也能否將當地的文化、人和事以不同形式好好留存。

在大稻埕的講座中,同學和老師了解到其保育理念。

另外有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樹梅坑溪有所共鳴。真光女書院林厚成老師認為發展的過程難免會令環境變遷,但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能讓居民以藝術形式抒發對以往環境的懷念,可以好好地照顧當地居民的感受,並將社區再次連結。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郭垂遠副校長亦聯想到啟德在重新發展時,挖掘出的龍津古橋,同樣是都市化發展的過程,令往昔的生活被掩埋在土壤下。「某些事物被埋藏,它沒有消失,一直在你生活的服下存在,但可能隨時間而被人遺忘,在地圖上的記錄也消失了。樹梅坑溪用軟性的手法,透過藝術喚醒當地人認識一直以來也存在的事物,思考可以如何繼續保護,如何將其發揮光大。」他續指,港台的土壤不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環境,應該反思如何將台灣成功的例子,在香港「在地化」實行。他期望學生可以透過旅程,思考當中哪些得着可以帶回香港,在香港實踐,將香港的文化發揚光大。

吳瑪悧老師藉着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推動竹圍地區居民與社區的人、事、物重新連結。

(特約)